活動名稱:107年學海築夢計畫-日本實習
國外實習國家城市:日本 山梨縣笛吹市
到了大學後,不少朋友也紛紛到國外交流、交換等等,而他們也都向我說如果有機會申請的話一定要試試看,畢竟未來出社會之後除了出差或外派之外,很難可以用比較少的錢卻待在國外超過一個禮拜。於是我便給自己訂了一個目標,至少要在學生階段體驗一次。正好在寒假時在學校網頁看到了「VAN COLLAR」的相關公告,加上我的心上人是東京人,於是我便把握了這次的機會,將相關文件準備好之後即送件至學校相關單位。
雖然整體來說有近二分之一的日子都在烈日下工作確實很炎熱,但是當所有工作完工後,不僅有「完成了」的成就感,也學習到了如何與不同領域團隊協調、溝通,還有不少關於建築方面的學問與技巧,這些都是我在自己系上很難有機會去接觸到的。
至於日常生活起居,除了煮飯之外,其餘像是洗衣,晾衣服,打掃房間等等與平時在校的生活大同小異。老師為了保持房屋傳統特色,這裡的房間是沒冷氣的, 雖然晚上多半只有26度甚至更低溫,但有時晚上無風悶熱的夜晚挺難受的。這裡也沒有提供烘衣機,所以雨天要讓衣服乾的話只能透過工業電風扇來「加持」。
晚上時也有山豬出沒,時常跑來老師家的菜園,最近距離大該不到十公尺,甚至還有鄰居告知有熊出沒,要我們多注意安全。
2.休閒與放假:由於地處在光害不嚴重的地方,只要雲層較稀薄的夜晚,基本上頭仰望就能欣賞整片星空,而我也把握這難得的機會,試圖將美景都捕捉下來。
至於周休放假的部分,老師為了讓我們避開周末人潮,所以放假日是排在週三和週四,而我也藉此多體驗日本生活,除了到市區逛街,用餐和過夜外,也租車自駕到富士山附近的山中湖以及御殿場市,只可惜當天是雨天所以無法拍出美景…。
師生關係雖然不能予取予求,畢竟老師希望我們來這裡能學會獨立和在地生活模式,不過老師對我們的關照不輸給家人,時常跟我們溝通,了解我們的狀況,甚至一起啜飲杜康談心事,這種感覺是我從來沒有想像過的,體會了之後覺得這是一種蠻特殊的關係,既如同家人般親密,又有像朋友一般地情誼可以如此暢談。 感傷的是時光匆匆流逝,這些在山梨期間所認識的人,不論是日常夥伴或是外面認識的人,眼看已經到了互道離別的時刻,這讓我不禁感到有些哀傷,雖然我與大家相約未來一定要再次見面,但人生世事難料,可能這一生僅有這次機會見面,也不知道在未來的日子是否還能不能夠見到彼此?我會懷念這份情誼,想念那段短暫且美好的時光。因為有這次交流的機會,我才能夠和這些人相遇,彼此的交流也一起創造許多美好回憶。
而在與日本人互動方面,體會到了身為傳播工作者所背負的種種責任與壓力,雖然這次的主軸多半圍繞著建築,但身為文學以及傳播身分的我也把握各種機會,試著透過文字、照片、影片以及我的知識,將台灣的各種事物或是我在日本遇到的各種經驗與日本人分享,或許有時有些比較偏向感覺或是抽象而無法直接地、順暢地表地透過語言來表達,但藉由我的情感和肢體語言,我驚訝地發現即使來自不同文化背景,但他們卻能夠大致了解了我想表達的。而經過許多的交談與互動後,讓我更加感觸到文化交流所碰撞出的火花與反思更是使人深省,透過語言以外的其他溝通工具,有時也可能還乘載著文化,藉由這些媒介來展現自己的文化後,再將不同的文化傳遞給其他人,這也是我最大的收穫。
國外實習國家城市:日本 山梨縣笛吹市
一、緣起
從小受到卡通的影響以及對汽、機車的熱愛,所以一直對日本一定程度的喜歡。高中時雖然學校也有和日本的高校合辦短期交流的交換生,但成績不起色的我就像沒有門票的人一樣只能在一旁看,總覺得這種事情對我來說是一件遙不可及的夢想而已…。到了大學後,不少朋友也紛紛到國外交流、交換等等,而他們也都向我說如果有機會申請的話一定要試試看,畢竟未來出社會之後除了出差或外派之外,很難可以用比較少的錢卻待在國外超過一個禮拜。於是我便給自己訂了一個目標,至少要在學生階段體驗一次。正好在寒假時在學校網頁看到了「VAN COLLAR」的相關公告,加上我的心上人是東京人,於是我便把握了這次的機會,將相關文件準備好之後即送件至學校相關單位。
二、國外實習機構簡介
一般社団法人VAN COLLAR的創始人是關口信行老師,曾任職於聯大建築系七年。大約兩年多前離開臺灣返回日本後,在山梨縣笛吹市買了一戶一百多年的日式老建築。關口老師試圖透過一些新的東西來與舊的東西做融合、創新,以自己的家為場所,廣泛的歡迎文藝、建築相關人士以及大學生,提供創造性的實踐機會,並透過工作改善環境,從自家逐步漸進式的法展到社區甚至是傳達到社會。三、國外實習企業或機構之學習心得
在這裡所學到的大多都是關於建築方面,雖然木工方面也曾有接觸過半年多,所以一些基本的不是大問題,但建築方面的學問,像是測量以及一些操作就相對不上手,也謝謝老師和其他同儕的包容。從挖地基開始就是一個不斷「修」的日子,到最後牆壁的部分也是一層一層慢慢塗抹,一直修到最好為止。雖然整體來說有近二分之一的日子都在烈日下工作確實很炎熱,但是當所有工作完工後,不僅有「完成了」的成就感,也學習到了如何與不同領域團隊協調、溝通,還有不少關於建築方面的學問與技巧,這些都是我在自己系上很難有機會去接觸到的。
四、國外實習之生活體驗
1.日常生活:第一次住在屋齡一百多的日式傳統房子,除了見證到木造工藝精隨,也能看到翻修以及將新式的東西融合在房子裡,形成一種「混和美」。至於日常生活起居,除了煮飯之外,其餘像是洗衣,晾衣服,打掃房間等等與平時在校的生活大同小異。老師為了保持房屋傳統特色,這裡的房間是沒冷氣的, 雖然晚上多半只有26度甚至更低溫,但有時晚上無風悶熱的夜晚挺難受的。這裡也沒有提供烘衣機,所以雨天要讓衣服乾的話只能透過工業電風扇來「加持」。
晚上時也有山豬出沒,時常跑來老師家的菜園,最近距離大該不到十公尺,甚至還有鄰居告知有熊出沒,要我們多注意安全。
2.休閒與放假:由於地處在光害不嚴重的地方,只要雲層較稀薄的夜晚,基本上頭仰望就能欣賞整片星空,而我也把握這難得的機會,試圖將美景都捕捉下來。
我平日的休閒除了拍照外,有時老師也會買一些煙火,讓我們在庭園玩
至於周休放假的部分,老師為了讓我們避開周末人潮,所以放假日是排在週三和週四,而我也藉此多體驗日本生活,除了到市區逛街,用餐和過夜外,也租車自駕到富士山附近的山中湖以及御殿場市,只可惜當天是雨天所以無法拍出美景…。
五、國外實習之具體效益
- 與不同領域的人合作時學習理性溝通,協調。
- 體驗不同國家的風俗民情,感受當地生活且試著融入。
- 透過課程所學之理論與體悟,並加以琢磨運用。
- 當身處於陌生的環境時,挑戰自己的適應能力。
- 學習面對並解決平常可能不會碰到的問題。
- 藉由與當地人民互動以增進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學習優點並改進缺點。
六、感想與建議
在山梨縣交流的日子雖然僅僅一個月左右,生活的日子可以說是相當緊湊充實,雖然對於使用英語交流並沒有太大的壓力,而且老師及師母的英文程度也算流利,然而有時仍然會遇到無法以流利的英文交談的人,像是老師的兒子、日本當地的藝術家、鄰居及送貨員等等…,起初是有點尷尬,但是透過肢體語言與手機翻譯後還是能夠和別人進行有效的交流,甚至歡樂的聊天都不是問題,即使語言不通,人和人之間只要有心的話還是能夠溝通的。在新環境裡,格外需要彼此互相的關懷,我受到其他人很多的幫助,不管是在基地內生活還是在外出遊,他們都不吝嗇地伸出援手,像是我在市區內不知道該在馬路的哪一邊等公車時,有一位熱心的女士幫我用日文詢問當地店家後,還騎機車到前面幾個路口確認公車是不是誤點。鄰居們也是相當淳樸友愛,偶爾會拿農作物來送我們,甚至有次我在山下走路時被某位鄰居的家人看到,還致電給老師確認我是不是在山下,是否需要幫忙。師生關係雖然不能予取予求,畢竟老師希望我們來這裡能學會獨立和在地生活模式,不過老師對我們的關照不輸給家人,時常跟我們溝通,了解我們的狀況,甚至一起啜飲杜康談心事,這種感覺是我從來沒有想像過的,體會了之後覺得這是一種蠻特殊的關係,既如同家人般親密,又有像朋友一般地情誼可以如此暢談。 感傷的是時光匆匆流逝,這些在山梨期間所認識的人,不論是日常夥伴或是外面認識的人,眼看已經到了互道離別的時刻,這讓我不禁感到有些哀傷,雖然我與大家相約未來一定要再次見面,但人生世事難料,可能這一生僅有這次機會見面,也不知道在未來的日子是否還能不能夠見到彼此?我會懷念這份情誼,想念那段短暫且美好的時光。因為有這次交流的機會,我才能夠和這些人相遇,彼此的交流也一起創造許多美好回憶。
而在與日本人互動方面,體會到了身為傳播工作者所背負的種種責任與壓力,雖然這次的主軸多半圍繞著建築,但身為文學以及傳播身分的我也把握各種機會,試著透過文字、照片、影片以及我的知識,將台灣的各種事物或是我在日本遇到的各種經驗與日本人分享,或許有時有些比較偏向感覺或是抽象而無法直接地、順暢地表地透過語言來表達,但藉由我的情感和肢體語言,我驚訝地發現即使來自不同文化背景,但他們卻能夠大致了解了我想表達的。而經過許多的交談與互動後,讓我更加感觸到文化交流所碰撞出的火花與反思更是使人深省,透過語言以外的其他溝通工具,有時也可能還乘載著文化,藉由這些媒介來展現自己的文化後,再將不同的文化傳遞給其他人,這也是我最大的收穫。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