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交換學生心得
一、 緣起
我從國中就有著出國讀書的夢想。基於對不同文化和生活環境的好奇心,以及想深入瞭解在不同
教育體制下的歐洲,培養出的學生擁有什麼樣的價值觀和想法,我渴望在多元文化深度交流下, 與
自己的思想碰撞後會產生什麼樣的火花。因此,相較於在國外工作,我更偏好出國讀書和體驗生
活。發現學校有交換學生這項資源後,我便決定透過交換的方式到國外生活,同時衡量自己在新環
境的適應能力,近一步為海外就讀研究所做評估和打算。初始與家人提出出國交換的想法時,因經
濟能力因素家人不大認同,有幸能成功申請學海飛颺獎學金,加上堅定的意志,讓我獲得父母的認
可,如願實現夢想。
二、 研修學校簡介
德國馬德堡大學(Otto-von-Guericke-Universität Magdeburg)是一所國立綜合大學,德國最年輕的大
學之一,位於德國薩克森安哈爾州(Sachsen-Anhalt)的首都馬德堡。成立於 1993 年,由馬德堡工業
大學、馬德堡教育學院和馬德堡醫學院合併而成,目前擁有 9 所學院,大約14,000 名在校學生,其
中外國學生佔 12%。學校位於馬德堡市中心,交通方便,生活消費水準中等,是個適合學生就讀及
生活的地方,其理工類專業和經濟類專業列居德國大學前列。馬格德堡大學曾在 1999 年《明
鏡》周刊的德國綜合大學評比中排名第四;根據德國權威機構CHE 高等教育發展中心 2017 年的
評定,馬德堡大學在工商管理、金融學和經濟學專業處於德國頂尖位置。
校園環境
馬德堡大學有 3 個校區,分別為主校區、文學院校區及醫學院校區。OVGU App 裡也可以找到整
個校園的地圖,方便查找不同校區的教室。一些較大的講堂被取名為 Lecture Hall 1-6,散佈在不同
的建築物內。大部分教室走路 10 分鐘內都可以到達,也可以搭電車前往不同校區。因為馬德堡
大學算是新學校,整體校園外觀都比較新穎,較少看到古老校園那種歐式風格的建築。其中我覺得
最特別的是圖書館,室內空間很大,樓層設計獨特,自習室和座位也很多,雖然在我交換期間是施工
狀態,我仍然常常到那裡念書。圖書館在考試期間星期天也會開放,通常裡面擠滿了人,但還是可
以找到空位使用。主校區內有一間酒吧 Unitheke 和學生俱樂部 Baracke,是學生常常聚集的地
方。校園附近也各有一間較有名的 Bar 和 Pub,分別叫 Moonlight 和 Festung Mark,每學期的
Semester Party 和今年的歐洲盃看足球賽都在 Festung Mark 舉辦。
住宿
馬德堡大學的交換學生通常有保證住宿,房型基本上是單人套房(含廚房)。我當時住在Wohnheim
9,大部分我認識的交換生也都住這邊,少部分住在 Wohnheim 7 的雙人套房(一人一間房間、共用
廚房和廁所)。2024 年房租 327€/月,含水電、網路費和基本家具。
生活
持有馬德堡大學學生證,可以在這座城市裡免費搭乘大眾運輸。OVGU App 可以看到校園最新消
息和活動行事曆,介面乾淨整齊,非常推薦下載!登入帳號後可以連結學生信箱,許多活動也是從這
個 App 裡報名參加。學餐(Mensa)是透過儲值學生證來消費,每天的菜單也會更新在 App 裡(大家
最推薦的是牛肉漢堡,其他我都覺得普通偏鹹)。以我住的宿舍為例,走出宿舍 5 分鐘有兩間 NP 超
市,3 分鐘到電車站,搭電車 10 分鐘抵達市中心,有 3 間 Shopping Mall 和好幾間不同的超市和藥妝
店。走路 10 分鐘有一間郵局,校園內也有設立 DHL 取貨站和郵筒,網路購物和寄明信片都很方
便。城市內也有 IKEA,搭車轉成一次約 20 分鐘。唯一服裝店較少,較有名的除了 H&M 以外都沒
有,因此我都搭火車 2.5小時到柏林購物。如要前往其他城市,搭車 15 分鐘會到主火車站。當初在
申請瑪德堡大學搜集資料時,關於馬德堡和這間大學的資訊非常少,因此我想寫部落格介紹這座城
市、行前準備和校園與生活攻略,之後會陸續發佈到網路上,可以到 Instagram@iiiistay 關注最新消
息!
三、 國外研修課程學習(課內)
我選擇經濟與管理學院進行研修,選修的課程主要為跨文化與行銷兩大方向。大約開學前兩週會
更新新學期的課程,也可以開始選課。我的做法是先預選有興趣的課程,開學第一週會比較忙碌的
跑不同教室聽課,好處是了解課程大綱、考試類型和感受一下教授的教學態度,再來篩選最適合自
己的課程,如果不適合的話在選課期間內取消就好。教授發布的消息通常會在 E-learning 上即時
更新,大部分也會同時寄到學生信箱。所以要時常查看信箱以避免遺漏重要訊息,像我有時早起跑
到教室發現空無一人,才發現教授有傳 email說當天臨時有事取消上課。
課堂種類分為 Lecture、Tutorial 和 Seminar。理論上一門 Lecture 會搭配 Tutorial,兩種必須一起
選才算完整的課程。Lecture 就像常見的教授講課、學生聽課,而 Tutorial 是助教帶領課堂後的
練習。Seminar 則著重分組討論,由教授帶領研究特定的社會議題或進行實驗並發表小論文。
德國大部分課程一學期只有一次考試(期末考),申請時段會在學期中開放,需自行到校務系統申
請考試,錯過時間就無法參與考試。因此如果想取得一門課的學分,務必要成功註冊該課堂+參加
考試+成績高於總分的 50%。
交換期間我共修習 7 門課,包含一學期的免費德語課。以下條列讓我印象深刻的課程:
l Sensory Marketing and Product Innovation
這是我在整學年修的課當中最喜歡的課程。對行銷有興趣的我,知道感官行銷對使用者體驗有很
大關連,也涵蓋種種創意,因此光課堂名稱就非常吸引我。這是碩士班課程,教授藉由許多社會實
驗舉例不同的感官行銷達成什麼樣的效果,也會搭配相關文獻做為練習,教授的教學方式詼諧風
趣,課程和考試難度我覺得容易適應,是一門有趣又能學到不少最新行銷案例的課。
● Multicultural Interactive Marketing and Communication
我一直都很想學習多元文化的溝通和認識不同環境、文化背景下能應用的行銷手法,而這門課帶
給我豐富的收穫。這門課也是碩士班課程,教授很仔細的講解每種行銷方法,也配合實例讓我們更
容易理解,此外也讓我們練習不同領域的行銷是如何篩選目標客群、提出新創行銷方式和評估最
終方案。
● 德文課 A1
雖然我對語言學習很有興趣,但我剛開始對德語沒有特別想學的慾望,因為大家都說德語很難學,
最後會選擇單純是為了應付德國生活會話所需以及這堂課免費(第二學期開始 80€)。
德文 A1 共分五個組,一開始我被分配到的老師是個研究所學生,他的教學方式有點像台灣的填鴨
式教育,因此我對德語毫無學習之情,甚至有些排斥。過了幾週這位老師因病假缺席了許多堂課,
每週兩堂的德語課有了新的變化,每堂課都有不同的老師代課,多元的上課模式和幽默風趣的老師
們讓我漸漸對德語有基本認識,重新點燃我學習德文的渴望,每次上課就像拆驚喜包一樣,期待又
會是哪一位老師。最後我轉到另一個組上課,那位老師很受人歡迎,從認識我的第一堂課就快速記
住我的名字就可以得知。在德國生活幾個月後,我很高興我有學習這個語言,即使我還是初學者,
但能透過語言逐漸熟悉這座城市以及德國文化,還有在認識學伴的家人時能慢慢理解一些詞語,讓
我對德文產生熱忱,在課程結束後我也透過自學增進德語能力。另外,我一直對原校沒有的課堂種
類「Seminar」非常感興趣,想體驗與不同文化的人共事的過程,但因開放僅限本校生畢業用而有
人數限制,因此無法參加,非常可惜。
四、 國外研修之生活學習(課外)
在學校官網上搜集資料後,我申請了 buddy program,順利和一位同樣就讀管院的德國同學成為學
伴。有他的協助,讓我得以在初到德國、完全不會德文的情況下,快速適應當地環境,也解決許多
對院內課程、考試申請、手續辦理等疑問。此外,學校也有提供單純的語言學伴,我在下學期有提
出申請,但沒有收到成功配對通知(也許想學中文的人較少)。新學期開始前會創建交換生
Whatsapp 群組,時常有人發起聚會活動,比如公園 BBQ、易北河遊覽、酒吧聚餐等。學校和管院
學生會時常舉辦交流活動,包括語言交換咖啡、城市導覽等,我認識了許多國際生,近一步促進文
化交流,後續也保持聯繫,還被邀請到朋友的 houseparty 同樂。
在讀書之餘,我安排了多次歐洲旅行。有跟朋友同遊、也有獨旅到當地結交新朋友,每個國家都帶
給我與眾不同又新奇的體驗,也明確了我想到國外求職的計畫。出國前我多益、托福成績都很不
錯,大家也覺得我英文能力好,不過到國外才發現,我的英文口說真的超弱,甚至很多單字都不懂。
在國外生活等於強迫自己用英文對話,果然還是要在真正的英文環境才能有實質的進步,每天持續
練習,到現在我也能流暢地用英文聊天。
五、 研修之具體效益(請條列式列舉)
1. 提升危機處理能力
2. 擴展及增強人際關係
3. 拓展國際視野、深入了解德國文化
4. 增進語言能力
六、 感想與建議
還在對未來迷茫?出國交換吧!無論在交流、讀書、旅行過程中,不斷接收新的刺激和觀點,都帶給
我許多以前未曾想過的點子和發現。這次的交換經歷我得到非常重要的收穫:適當的休息是必要
的。大學期間在台灣的我為了讓自己有更多元的經驗、累積不同能力、努力追上更厲害的人等,
我忙碌於參與許多活動和工作坊,卻沒有時間停下來省思、思考在活動過程中的感受。來德國後
驀然回首,只記得過去做了什麼,卻沒有記錄和感受體驗後的心得,因此對未來仍感到困惑和迷茫,
在忙碌當下還會失去初衷、只剩下繁忙的疲憊和痛苦。因此,在慢步調的歐洲環境,我也會跟著慢
下來,體驗當下對生活的感受,以及在每個國家旅遊時帶給我的氛圍,不僅是開拓眼界,更我特別珍
惜和記錄每個時刻,也發現只有真正的休息才能獲得更多能量來提升工作效率。此外,在旅行過程
中,我才意識到,以前在台灣的我一直嚮往出國看世界,卻從未深入真正認識台灣,這塊我已生活 20
多年的地方。因此,回台後我要深入了解這塊土地,將國外所學和經歷活用於社會,不再只是當個
忙碌的台灣人,為台灣注入新的活力。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