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名稱: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taminated Land,
Ecological Assessment and Remediation 2018
活動時間:2018年8月16至2018年8月18日
會議地點:香港理工大學
Ecological Assessment and Remediation 2018
活動時間:2018年8月16至2018年8月18日
會議地點:香港理工大學
姓名:張同學 系級:環安系
一、參加活動(會議)經過
學生為國立聯合大學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學系黃心亮老師的專題生,藉由專題的學習,將專題的成果呈現在CLEAR 2018 conference,該研討會在香港理工大學舉行,為期三天。除學生外,尚與另外一位發表者(環安四乙黃子豪)一同前往參加,第一天主要由keynote speaker對新興污染物的宿命、環境污染處理技術、資源回收再利用、生質炭應用及奈米材料應用等相關議題發表研究成果。第二、三天則來自各國的與會學者發表論文,本實驗的文章在第一天及第二天以海報呈現,此外,會議中亦聆聽了數個自己有興趣的討論會。
二、參加會議會心得
CLEAR為國際性研討會,已經舉辦三次,這次學生參加在香港理工大學所舉辦的CLEAR 2018 研討會為大會第四次舉辦,除了台灣、香港、中國的學者,甚至還有遠從歐洲、北美、澳洲的人士前來參加。在此次研討會中學生聽了數個場次的會議,學者的講演簡潔精要,聽者和學者之間的問答,更可知聽者能對內容提出重要的疑點,也藉由學者的回答,了解在研究上須考慮的部分,研究者都以顧及,故能夠回答各種提問,在茶會時間也觀看了各國學者所張貼的海報。在這次的研討會中,學生從各學者那學到一些研究問題的解決辦法,幫助自己目前的研究成果進行修正,降低盲點,提高研究能力。
在數場會議後,學生對 Daohui Lin 發表的內容很有興趣,奈米材料應用於各種工業領域和環境整治,但奈米顆粒(nanoparticles, NPs)的反應性高,同樣也會對生物造成危害。奈米顆粒可藉有特定或非特定反應累積在bio-surface,或是傷害和進入細胞,亦會藉產產生毒性,而廣泛分佈的溶解有機質(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 DOM)通過改變 nano-bio 介面相互作用來抑製或增強 nanotoxicity。他做了三項的研究,第一項是探討 DOM 溶液中 NPs 的吸附和穩定作用,所使用的 DOM 有 tannin、humic Acid、PAAS、PSS 與介面活性劑,而 NPs 則使用疏水性奈米碳管(carbon nanotubes , CNTs);第二項是探討 DOM 對CNTs吸附重金屬和土壤環境的影響;第三項是探討 DOM 和 nano-bio的相互作用及受奈米毒性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 DOM 主要利用π-π和疏水性效應結合在疏水CNTs的表面上;吸附的DOM 將增加 CNTs 的親水性,從而增強 CNTs 的水穩定性及 CNTs 之間增加的電子排斥,同時CNTs吸附DOM可改變傳輸特性。
接下來是來自比利時的Filip Tack發表的內容,講演的內容有關金屬污染造成土壤劣化的環境問題,利用生質炭可長期穩定化土壤中的鎘,而以冬青櫟(holm-oak)製成的生質炭具有限制鎘在土壤中持續擴散的潛力。本實驗在混合生質炭的土壤中,以土壤水份取樣器(soil moisture sampler,
SMS)監測鎘三年,研究顯示土壤中的鎘濃度持續降低,因生質炭使鎘的濃度由期初的120 ug/L大幅降至10 ug/L,其原因為混合生質炭的土壤之pH提高,使金屬產生沉澱,另外discrete organic chemicals
(DOC)吸附在生質炭表面,造成生質炭具負電性的官能基,能夠吸附陽離子。在對照組的實驗則是添加compost或peat,在土壤中溶解性Cd的濃度值反而增加,此結果更顯示土壤的負電性及pH改變影響金屬的流動,再者,含有DOC的compost或peat,會使金屬形成有機金屬的複合物,故以生質炭整治受金屬污染之有機土壤更具有優勢。
三、建議
學生第一次參與的國際會議,深深的感受到外語能力的重要性,在會議的茶會中,在香港的街道上,隨處都可以聽見人們用不同的語言交談,而台灣除了一些地區很少有用外語交談的機會,希望台灣多多爭取主辦類似的國際會議,使台灣更加國際化,而台灣學生也能更自然的去接觸並使用外語。
四、攜回資料名稱及內容
(一)會議手冊封面
(二)會議手冊議程(請註記發表時段)
(三)會議手冊論文摘要
五、參與會議照片
學生發表的海報論文
會議投影片:ELSEVIER主編講述如何選擇適當期刊投稿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