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名稱:106年學海飛揚計畫-法國研修
國外實習國家/學校:法國/奧爾良綜合理工學院
國外實習國家/學校:法國/奧爾良綜合理工學院
一、 緣起
如同所有故事一樣總有個開頭,對於我而言選擇參與教育部的學海飛颺計畫遠赴法國就讀綜合理工聯盟(Polytech Orleans),也是十分有趣的故事,但是在開始之前,我認為我有必要先感謝我的父母提供大量的資金與信心讓我參與這個計畫,同時也要感謝國立聯合大學國際事務組的江組長與其同仁替我爭取這樣的機會,並處理許多相關的行政業務;還有我個人的指導教授韓老師在出國之前分享了很多在國外應該注意的事情,以及我人在國外提供了不少緊急協助,還有感謝臺灣教育部為了臺灣年輕學子提供獎學金,建立國外交換學習的管道,讓個人經濟不再是出國提升視野的絆腳石,最後感謝曾經幫助過我的所有人,因為你們完成了我截至目前為止人生中最不一樣的經歷。
雖說是故事的緣起,但開頭就先放了感謝文顯然不是典型的寫作方式,不過之所以這樣做的原因是如果一開始沒有他們的協助,我根本沒有機會參與這樣的計畫也不可能到法國就讀,在所有大專院校的學生裡面我相信有夢想出國唸書的人肯定不在話下,但是最後真正有機會出國的往往只有個位數字,其中我個人最深的感觸就是父母與師長的幫助是最為重要的,在大環境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我周遭的朋友儘管有這樣的念頭,但是家庭經濟不允許或者被迫需要提早工作協助家庭,更甚至有家長認為這樣的出國研習對人生沒有幫助,僅僅只是浪費錢,但是我相信跟我一樣參與學海飛颺計畫的伙伴們肯定不認同這樣的說法,只是可惜了那些有夢的伙伴,卻無法真正實踐夢想的同學了。
坦白說,我下定決心要出國唸書的時候已經是碩士班二年級並即將畢業的時候,我的碩士論文與實驗進度已經幾乎完成,但最重要的就是母親的鼓勵,我還記得我媽媽跟我說:「儘管去,當年我也想去;工作賺錢的事情不差這點時間,歹丸ㄟ經濟嘜謀口伶底這兩年差傷濟」,也剛好學校希望同學們多多爭取這樣的機會,就在這因緣際會下,我踏上了一段不一樣的路程。
二、 研修學校簡介
在法國的大學裡面我所就讀的屬於工程師學院的部分,學校本身是奧爾良大學提供,但是如果是求學位的學生,就讀 Polytech Orléans 跟 University of Orléans所領到的畢業證書是不一樣的。奧爾良大學坐落於距法國奧爾良中心約 10 公里的 la source 鎮,是一所創始於 1306 年的公立大學。學校擁有
4 個教學單位(UFR),4 個職業教育學院(IUT),一個綜合理工學院(Polytech' Orléans)。2006 年,學校約有
15000 名註冊學生。
我就讀的學校是法國綜合理工聯盟奧爾良大學,國立奧爾良綜合理工學院隸屬于國立奧爾良大學,現有在校生 800 多名,教職員工 150 名。在
2002 年由原來的高等能源與材料學院和高等電子光學學院合併而成綜合理工學院。在 2005年全法國工程師學院排名第 54 位,該學院設有電子、光學、機械、材料、能源、民用工程、環境工程、生產工程等領域內的專業與研究專案。
圖一 法國奧爾良大學校徽
三、 國外研修之課程學習
我參與研究的科別隸屬於 Polytech Orléans 的 Génie physique et systèmes embarqués(物理工程與嵌入式系統),其中物理工程是我修課最多的地方。主要修課有光譜學、量子力學、光學、雷射加工技術與專案開發。
我參與研究的科別隸屬於 Polytech Orléans 的 Génie physique et systèmes embarqués(物理工程與嵌入式系統),其中物理工程是我修課最多的地方。主要修課有光譜學、量子力學、光學、雷射加工技術與專案開發。
第二,在法國上課的過程中我注意到他們比較重視系統性的學習,這裡跟臺灣的高等教育有很大的不同,法國的課程例如:量子力學、近代物理、光譜學與光電子學等這些類似的科目但是不同的領域由淺入深可能會由不同的老師來上課,但是大前提是一定會先上完該科目的基礎課程;所以在單一學期內我可能會修到 30~40 門不同科目名稱的學科,但是總學分只拿到
3 學分這樣的情況,而臺灣的這部分我認為是要跟進的,在臺灣時常有學生微積分被當掉,但是工程數學卻能夠順利過關的情況,實屬不合理。我認為這部分上法國的高等教育比較重視學生是否系統性的學會整個領域與理解彼此之間的關係,而臺灣的部分有點類似各科目的專精雖然各有千秋,但是依照教育的目的來看,我個人認為這是臺灣的高等教育必須學習的地方。
其次,有上課就一定有考試,幸運的是我剛好遇到他們學生集體抗議的事件,抗議的事由真的很有趣,因為考試太多導致學生受不了集體向學院本身抗議,一開始我還不太清楚考試太多是怎麼樣的情況,直到我發現一個禮拜需要考的科目多達 4 門,且一堂課需要同時寫三個科目的考試卷,我才驚覺:「天啊!這也太驚人了!」,但是值得注意的事,雖然我們一直認為歐洲的教育先進,但是在考試這方面,尤其是考題的部分仍舊是名詞定義、觀念問題甚至是背誦解釋的題目居多,只差別在使用中文與英文的差異而已。不過令我最難以接受的是,法國的C++語言課程考試居然要求學生在答案紙上面寫出完整的程式碼,這部分我到覺得臺灣的程式語言考試比法國進步的多。
此外,在修課的過程當中不難發現綜合理工聯盟的教育方針比較偏向實際應用型,他們的授課方式絕大多數以實際工程狀況會遇到的課程進行,例如:單晶片過熱燃燒,元件耐功率計算或者雷射切割功率計算等等,這些課程在臺灣以往學術上比較不會出現的項目,也許是臺灣的大學教授大多都是學術背景出身,而長時間以來我們國家對於工程師與工程實務上比較沒有重視,導致臺灣的學生在業界往往需要一段銜接期,而在法國這裡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院長對我說:「綜合理工聯盟最大的目的是為了法國、歐洲培育尖端的工程師,為了未來的科技發展,所以我一定得教育你們怎樣才不會浪費資源,怎樣才有辦法高效率的解決問題。」而在臺灣,好像比較少看見這樣的聲音,大多還是被 KPI(關鍵績效指標)綁死,包含我寫的這篇心得在內,似乎也只是為了達成某個指標而不得不的項目而已。
如何針對教育本身進行改造,我認為應從根本上的角度進行翻轉,否則臺灣的高教環境勢必慢慢的失去競爭力。
四、 課餘之外
談到課餘之外的活動,我想所有留學生都有一樣的念頭:吃飯!沒錯,在國外生活的日子裡,最不習慣的就是飲食的部分,不過不習慣的部分不一定是口味的部分;反而是價格的方面,由於法國是已開發國家各方面都比較進步,因此勞動力成本相對較高,根據第五共和的規定目前法國最低薪資大約每月
1,492 歐元(折合台幣約 52,220 元整),因此在法國只要需要人力的服務,相對於臺灣來說都十分昂貴,例如石鍋拌飯大約 22 歐元、三明治大約 5 歐元……。
但是,不論價格如何吃飯依舊是必需品,因此閒暇之餘我多半與法國好友或是中國留學生一同到超市購買食材,在學生宿舍提供的膳食房料理食物,值得一提的是不同的飲食習慣所融合在一起的火花真的十分有趣,例如印度的學生習慣用手吃飯,但是聚餐的時候為了衛生也會拿刀叉,更甚至希望學習如何使用筷子,而中國留學生也對臺灣的飲食習慣表示好奇,但不論如何在這些課餘之外的時間裡才是人與人真正交流的開始,中國人以茶會友;而我們臺灣人以料理論天下。
透過這樣的交流與摩擦,也讓我在短時間內交到了許多朋友,畢竟誰不愛臺灣的料理那迷人的香氣呢?值得慶幸的是大家很願意捧場賞光,讓小弟我可以在不需要上課的時候稱霸廚房。
五、 研修之具體效益
本次研修對我來說有幾個具體的成果,首先就是語言的部分,我承認我的語言能力並不是特別優秀,但是在國外生活的那段日子裡我的英文逐漸的加強,在歐洲英文雖然不是官方語言,但是基本上也算暢通無阻,值得反思的是我一直以為的英文能力就是以檢定成績或是考試來評斷,可惜的是一般溝通的過程當中並不太會追究文法的流暢度,反而強調的是語感與情境的營造,也因此對我來說我學習最多的地方是在如何使用語言跟其他人溝通,而非語言本身。
此外,在本次研修的過程當中我認為培養一門興趣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在國外很多習慣的娛樂都沒辦法執行,而如何對一個全新的事物有新的興趣,這是目前許多人所困擾的,大學教育裡我們似乎很少談論到如何培養興趣這一塊,對我個人來說學習不同領域的項目,就跟培養興趣一樣是需要時間適應並且熟悉的。
六、 感想與建議
我想大家曾經有過這樣的衝動、這樣的念頭:「我要離開台灣看看不同的地方」,可惜往往受到外在因素的干擾,或者是經濟的牽制,更多可能是自己怯懦,讓機會在自己的手上慢慢溜走。而在我們談論到如何選擇之前,先讓我們聊聊何謂選擇的自由,我們生活在民主、自由的臺灣,生活上各方面比起第三世界國家真的非常自由,而在資本主義橫行的年代,我們依舊需要面對許多無法自由選擇的狀況,有玩過現金流的同學就不難明白,我們一個不小心就會掉進所謂的老鼠洞,或面臨生孩子的經濟支出,也許,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不急著生產,更不急著養家糊口,但是我們依舊陷入選擇困難當中。我們都知道要做決定很難,何況是一段長達半年,甚至一年的事情,此時的大多數人往往會以升學重要,就業要緊甚至是經濟因素來放棄自身的機會,並從一開始就不願計畫爭取相關的留學規劃,實在可惜。在這樣大多數人習慣滿足於小確幸的心態下,我們進入了所謂的低慾望時代,上至政府部門,下至市井小民,而導致大多數臺灣人過於安逸,習慣維持現狀、無法接受重大變革,更進一步使得我們缺乏競爭力。也許閱讀到此時,此刻的你,認為這樣的情緒沒什麼,一直以來不是都教導我們「知足常樂」嗎?為什麼低慾望反而受到譴責,選擇就業不爭取留學卻被貼上怯懦的標籤呢?靜下心來想想,大部分的學生對學校的抱怨常停留在「學餐」、「宿舍」、「校車」乃至於電梯或系館器材等等的生活雜事。但令人難過的是,這些事情的共通點源自於人類最基本的生存條件「食衣住行」,我們鮮少有機會聽到學生反思自己國際化程度,或者國際觀是否需要再提升等等。更令人沮喪的是,我們只會批評那些幸運的人,而從未檢討過是什麼限制了我們,我們又限制了什麼。然而,當有機會踏出我們的土地,來到一塊陌生的大陸,這裡沒有熟悉的味道、沒有習慣的巷弄,更沒有充滿人情味的叫罵聲,取而代之的是一望無際的草原、遼闊的天空以及金髮碧眼的人群們。自己所處的地方是如此的陌生,但也因為這樣此時的自我才是屬於真正的自由,可是這仍舊只是世界的一個角落;至此,我們才感受到「世界,其實還很大」。然而,這裡仍舊有需要面對的問題:很多人認為逃離喧擾的地方可以享受新的生活,卻忘記了不論哪裡的人都在努力的生活著,在這裡我也看見與臺灣截然不同的學習制度、升學方針與考試形式。但相同的是不論那可是當我越深入瞭解這些人私下的想法後,我越發感到佩服。在我們的思想裡面,我們希望可以拿到一份好的工作,進入好的職場,為了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然而在這裡的教育卻不斷的告訴我們,「學會這個針對未來能源的方向可以進行如何的改進」,或者「透過研究深入研究該項目,可以針對未來的醫學做出貢獻」。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法國教授跟我說的:「也許你們認為這門學科很沒意義,可是在物理學的演進上就是需要很多人來做這些沒有意義的事情」。
最後,我想說的是我的觀察也許很片面,也不是代表所有的法國人都是如此的認為,但是在歷史的長流中我們難以否認,或許就是他們一直以來具有這樣的文人思考模式,而政府與制度也願意保障所謂的最低生活水平,進而使得這些研究員、教授甚至這些學生們,打從心底的認定工程研發是在改變科技、改變未來生活的一部份,而不像我們認知不外乎工作等於爆肝、高薪或者加班等等。兩者文化追逐的方向不同孰優孰劣,我不加以評論,畢竟我們也曾有這樣一批菁英份子進行重大工程,以致發生臺灣的經濟奇蹟。然而我想表達的是,當我們有機會選擇看看不一樣的地方,更重要的是知曉我們之間的差異,而所謂的覺醒,是重拾自由來選擇你所想要的,而不是過去經驗強加在你身上的。
我曾主辦的活動有這樣的一句話 「追夢的你,絕非一般;有夢的你,永不孤單」。這一次,若你心中還有夢,放手去做!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