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年學海飛颺計畫-日本木更津高專-機械四丁 陳同學

活動名稱:103年度教育部學海飛颺計畫-木更津高專學期交換研修

活動期間:2014年5月31日至2015年3月31日

姓名:陳同學  

系級:機械四丁



1.緣起
  從高工時代開始學習日文,上了大學後也沒有間斷過。大一下學期的時候透過學校研發處的資訊得知有與日本姊妹校短期交換的資訊後,就開始關切學校國際交流之事務。到了大三,得之有與日本姊妹校長期交換學生的計劃後,資料備齊後就毅然決然地申請這一次的交換計劃。
  在詢問有出國經驗的前輩後,得之了本計劃之獎學金。為了減輕家裡負擔不得不申請本次獎學金。幸運地,交換學生之計劃與學海飛颺獎學金都有申請上,讓我在往後一年的日子有不一樣的人生體驗,在獎學金的援助下,在生活上也可以減輕一些負擔。
  本心得報告將介紹日本五專的教育體系以及在日本求學過程等等之經驗分享。


二、研修學校及地區簡介
(1)、千葉縣木更津市 (ちばけんきさらづし)
  日本千葉縣的中部,東京灣之下方。此處交通發達。JR「內房線」往北可以抵達千葉,之後再由千葉線轉搭「京葉線」可到東京,時間約2個小時。而巴士的話,可以「東京湾アクアライン」(東京灣跨海公路)直接穿越東京灣到達東京,時間可以縮減至1小時30分。
  該地區氣候,7月開始到9月下循為夏季最熱之季節,比台灣下夏天還短。10月開始氣候逐漸轉涼,到12月又開始正式入冬。木更津不常下雪,雪季大約落在1月底至2月中。2月中過後就開始回溫,進入春天,因此是一個四季分明的地區。

(2)、木更津高專(きさらづこうせん)
  高專,為「高等專門學校」之簡稱。「傳授深入專門的學藝,育成職業必要的能力」為教育目的。此制度與台灣之「五專」制度相當。
  該校有五個科系,機械工學科、電氣電子工學科(與電機系相當)、電子制御工學科(與自控科相當)、情報工學科(與資工科相當)、以及環境都市工學科(與環工或土木相當)。這五個科系稱為「本科」。念完五年(1至大2)可獲得「准学士」(副學士)之學位。而更近階的科程稱為「專攻科」,需念兩年,相當台灣二技(34程度)。課程修完後可獲得學士之學位,與大學畢業相同程度。


、國外研修之課程學習(課內)
(1)、講義課程(板書授課)
  在去日本之前,日方的學校會先要求先選一年後想上的課程。因為該校是五專,能相對應大學的課程為專四、專五、專攻科一二年級的課程。
 而課程的詳細介紹可以在日方學校的入口網站內尋找該校的シラバス(課程大鋼)後,來選擇自己想上的課程。而下表為我在日本一年所修習的專業課程。

課名
年級
授課學期
日本語II
4
通年
日本語III
5
通年
材料力学II
4
通年
設計法
4
通年
熱力学
4
通年
機械力学
4
通年
流体力学
5
前期
自動車工学
5
前期
論文作成技法
5
後期
工業英語演習
4
後期
材料学概論
専攻科1
後期

 而上課的方式就如同台灣一樣為板書授課,但是上課的內容全以日文授課,沒有英文跟中文,必需要自己花時間適應一些科目的專有名詞以及一些在台灣學習日文中所學不到的日文用法。最開始的一個月最辛苦,幾乎是無法適應上課的情況,在遇到這種情況後就想辦法找實驗室的同學,印一些之前學長們所留下來上課的講義,如此這樣就能做事先的課前預習,所以在往後的課程有逐漸適應。
 而日本五專上課的時間,1節課為45分鐘,同一科目的課中間通常會休息5分鐘,但目前上過的課通常都是一次上完90分鐘中間不休息,然後提早下課。
 小考跟作業的部份,因教授規定而已。有的教授只用期中期末成績平均來當學期成績,也有的教授是每次上課小考來平均當該學期學期總成績的。至於作業也是因科目而已。這一點就跟台灣上課情況沒有什麼太大的差別。



(2)、實驗研究
 這次短期留學也有修習日本學校「畢業研究」之課程。我所屬的實驗室為機械工學科的「機械工作研究室」。研究的內容是複合材料強化材的開發。
 在日本,米殼是稻米的副產品。而其中有一部份的副產品被拿去做其它農業利用,另外一部份無法使用的即被丟棄。我所研究的是將這些要被廢棄的稻米殼,炭化處理後有效利用做成一種稱做RHSC粉末的強化材料加入聚本乙稀為主材的塑膠齒輪。對該齒輪進行疲勞試驗,在試驗過程中使用精密儀器量測該齒輪在運轉時所產生的溫度,噪音等等的。破壞之後,再使用光學顯微鏡觀察齒輪齒面磨耗的情形或者齒輪的齒斷裂之原因,之後再跟量測的資料對照,來分析齒輪為何破損以及加入RHSC粉末的齒輪是否有能改善齒輪的機械性質。
 而從實驗結果可以得知,加入RHSC粉末的齒輪能改善齒輪在運轉時所產生的音壓。至於運轉產生的運度,只有加入小顆粒尺吋的RHSC粉末之齒輪才有降低齒輪溫度之功效以及減少表面傷痕。



 而本實驗最辛苦的地方在於性質為疲勞試驗,且不曉得該齒輪破損的正確時間,所以只能依據測量的即時的資料來判斷該齒輪是否已經快要破壞了。而附表是某次實驗所測得的齒輪溫度。我們可以看見不管是什麼材質的齒輪,在齒輪破壞之前會有溫度急速上升的現象。另外,噪音也有同樣的現象。因此也可以從噪音的資料來判斷齒輪是否已經要損壞了。





四、國外研修之課程學習(課外)
 由於木更津離東京很近,經常利用假日的時候前往。最常去的地方還是御徒町的地方,那邊有許多的攤販,跟台灣的夜市很相似。因為逛起來很有熟悉感所以就常常造訪該處。

 因為日本物價高的關係,經常得自己煮飯才會比較省錢。在台灣的時候幾乎都沒有動過鍋鏟,但到了日本之後,為了省錢幾乎是要每天煮飯才會划算。為了方便自己料理,又特地請家人從台灣寄了一些調味料到日本。
 暑假期間,因為時間充裕外加日本朋友的要約,特地坐電車前往北關東的宇都宮市的鬼怒川前往參與一個叫做キャニオニング(暫譯:峽谷探險)的水上活動。另外,生存遊戲所用的電槍發源地,因此生存遊戲的發展在日本非常成熟,所以也利用了暑假的時間跟日本的同學到北千葉去參加生存遊戲的活動。

五、研修之具體效益
(1)、日文能力上升
 特別是在"聽力""口說"的部份。因為這兩個是每天一定會用到的東西。聽的部份是不用刻意去訓練的一項,每天上課,跟朋友聊天以及去外面買東西,自然而然就會進步。不像閱讀跟寫作,還要特別座下來看書學習。
(2)、瞭解日本技職教育
 在台灣"五專",除了護校,一般的科系大多已經停止招生了。但日本仍還有51間國立的高專,而且還有高專聯合的機構。二來,日本許多公司也會採用副學士或者高專畢業的學生,因為這些公司認為高專出來的學生對於專業的知識會比高工生或者大學出來的還要專業。因此可以知道日本人對於技職教育非常重視。

(3)、更深層的日本社會文化
 一般觀光,永遠得到的資訊都是為"觀光客"所建立出來的。實際住在日本人的宿舍跟日本人相處後才知道許許多多身為觀光客所看不到的東西。像是宿舍中的"學長學弟制”,新進的一年級學弟要負責全宿舍的打掃、清潔、倒垃圾以及在活動時要烹煮食物。這個在台灣可是看不到的畫面。在日本他們新進學生永遠都是任勞任怨的做著這些雜事。因為他們總有一天也會變成學長,也會有新進的學弟幫他們服務。個人覺得這種體制所造就出的一個環境是永遠都會有一群人在做事來維持整個團體的協調性。

(4)瞭解各地華人文化
 在日本的學校,除了我以外,還有馬來西亞華人的留學生。一到華人的節慶就會一起慶祝。雖然是一樣的節日,但是台灣與馬來西亞華人的慶祝方式完全不一樣。中秋節的時候,馬來西亞人舉辦提燈籠的活動,但是提燈籠在台灣卻是元宵節的活動。反而馬來西亞人在元宵節不提燈籠,而是吃跟除夕一樣的年夜飯。



六、感想與建議
 一整年下來,比想像中的辛苦。當初以為到日本後學日文會比較順利,沒想到舊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如同雨後春筍般不斷出現。當然,這個過程中雖然辛苦,但可以學習到很多東西是值得的。另外,在來日本之前,語學的方面更應該要加強,不然剛開始到日本的銜接會非常辛苦。即使有日本語能力檢定N2的程度,在日本就跟一張廢紙沒兩樣的東西。台灣的日文教育大多都在閱讀跟說的方面,至於寫作,除了日文系本科,補習班的教育基本上是沒有的。所以在撰寫畢業論文的時候是非常吃力的,必須的不停的翻著寫作的參考書。
 到了國外之後,才能看到與當初想像不一樣的日本。平時的觀念都由親朋好友或者網路接收。實際上自己看到的又是另外一回事。我讀的是五專,跟大多數人去念的東大坂大之類的大學比起來,是完完全全不一樣的生活形態,在初期沒有前輩們的生活經驗下,都是非常辛苦的。但是能有一個跟大家不一樣的留學經驗我是非常驕傲的。也希望本次的留學經驗能在日後我求職或者升學有加分的效果。

留言